华夏时报 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从P2P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大浪淘沙般优胜劣汰,仅仅三四年时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经过了一个轮回。2017年对于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显然仍是一个严监管、紧控制的一年,而能够生存下来并实现盈利、进而谋求上市的少之又少,一向低调的华夏信财则是其中之一。
“3月1日我们正式对外发布了2016年四季度和全年运营报告,去年第四季度华夏信财的平台累计交易金额达到10亿元,全年累计交易达到20亿元,去年下半年在监管日趋严格的情况下,我们的业务取得了逆势增长,尤其四季度交易量环比增长超过60%。去年上半年我们经外部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后实现中期盈利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2016年全年度审计工作已经开始,我相信我们将延续上半年的强劲趋势,一个月左右之后我就可以与大家分享净利润确切数字。”3月9日,华夏信财创始人李彬接受《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独家专访时透露。
普惠金融“样本”
当绝大多数的互金平台还停留在不断融资烧钱阶段的时候,成立于2015年的华夏信财在两年间就实现了盈利,堪称一个“奇迹”,不过在外资投行出身的李彬看来,这样的奇迹所折射的不过是金融业的本质,小而分散的客户加上严格的风控。
“我们按照市场的需求和监管要求,客户都是以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自然人为主,有些是消费用途,有些是微小创业,平均5万到8万借款资金,华夏信财奉行大数法则、小额分散,对中国践行普惠金融做贡献。”在谈到客户结构和借贷规模时,李彬对本报记者透露。
对于当下很多P2P平台都不能实现盈利的原因,李彬受访时也指出,有些公司不盈利是创始人不想盈利,他们融了不少VC的资金就大规模地烧钱,尽管引流客户很多,但是资管能力不强,金融基因不够;还有一种就是纯粹的骗子公司。
“华夏信财能够实现盈利,是因为金融业不是靠暴利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构盈利是依赖复利效应赚钱,这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也是如此。在P2P行业,我们看到互联网出身的远大于传统金融行业出身的,即便是金融行业出身的背景,如果没有在银行系统核心部门长期工作过,没有研读过《巴塞尔协议》,就摇身一变做网贷公司的CEO,其实还是有很多风险的。他们可以做部门负责人,但做核心创业管理层的话,尤其是牵扯到老百姓资金,你必须有过硬的金融从业背景,得把《巴塞尔协议》看懂,这就相当于一个基督徒要传教必须要先看懂《圣经》。”李彬表示。
“尽管华夏信财成立的比较晚,但是我们拥有后发优势,在此前市场有很多机构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试错,他们的经验教训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一面避免犯错成本,另一面也招揽人才储备。当然我们希望2017年撮合的规模能够达到百亿元。要做大规模,也要容忍一定的坏账率,华夏信财自身所建的模型不良率控制在5%-7%之间,不良率过低控制了风险,但是规模会降下来;不良率过高则会直接吞噬利润。去年华夏信财的不良率在这个可控的范围内。”李彬称。
上市畅想
资料显示,从最初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金融商管双学位毕业到投身国内的互金行业,李彬在25年的金融职业生涯里先后担任花旗、德意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大中华首席代表和行长级职务;自2011年又加入互金行业,担任中国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渠道部总经理和常务副总裁,负责管理横跨中国200多个城市超过35000名员工。
李彬坦言,做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管理风险,《巴塞尔协议》中所指出的三大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而在中国做P2P业务之所以能成功是中国的金融体制还没有市场化,大银行难以顾及到普惠金融,因此给了市场空间。
在从事了20多年国际金融业务,积累了跨投行、商行和零售金融的经验后,李彬创立的华夏信财——中国大陆为数不多获得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正在朝着上市的方向发展。
“华夏信财的股东目前有3家,一是管理层持股,一是Cathay-Capital美元基金,还有上市公司冠福股份的林氏家族。外资持股比例为70%,我们也正在积极筹备B轮融资,按照数十亿的估值在进行融资,另外我们也积极考虑上市,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华夏信财会明年谋求上市,至于在中国上市还是美国上市,渠道都是畅通的。”在谈到接下来的融资和上市目标时,李彬在受访时透露。
与此同时,华夏信财也在谋求战略并购。在李彬看来,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会出现并购浪潮。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战略并购有两个方向,一是同类战略并购,在产业链里面合规生存下来的某些公司,这些公司在某一个资产端领域做的特别精细化,比如说车贷、消费贷,但是它没有规模,这些公司就值得并购;另一类则是对于科技型行业的并购。华夏信财和上海的同聚保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同聚保的模式和概念在欧美P2P保险行业里算先锋,但这个模式在国内还在做更多试探,我们希望和他们一起成长,也为中国的互联网保险做出一些贡献。我们也看好一些其他在行业里面的数据公司,来帮助华夏信财搜集数据。” 李彬表示。
责编: